每當沐浴著暖暖的、徐徐的微風走進小區(qū)的庭院,每一天變化的景致提醒著,春來了。小草如頑皮的孩子,一個個探出頭看個究竟;桃花、梨花和報春花似羞澀的妙齡少女,舞動著婀娜多姿、色彩斑斕的身姿;枝丫間的嫩葉追夢少年般的,如影隨形,如期而至。農(nóng)民們在田間開始了一年的勞作,播下種子,期盼著一年的收獲。
在春天放飛夢想的時候,粒粒種子,片片花瓣,也會寄托無限的哀思給逝去的親人。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,清明時節(jié)前去掃墓,為逝去的親人送去鮮花、冥幣,或是一盞明燈,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幸福、快樂。
四月的一個周末,我陪同母親參加大姨媽去世三周年的祭奠儀式。天陰沉沉的,飄著絲絲細雨,儀式簡樸而隆重,這可能是所有親屬最后一次相聚在一起,為她做這樣大規(guī)模的祭祀了,子女們?yōu)檫@位一生都生活在貧困中的老人,帶來了堆積如小山的冥幣,燃燒的火焰伴隨著悲慟的哭泣,一個已漸漸遠去的背影在淚眼婆娑中走到了我的身邊,熟悉的山東東北話回蕩在耳畔……
樸實的大姨媽一生都平平凡凡,與那個年代的中國大多數(shù)婦女一樣,沒有過上一天舒適富足的生活,直到離開人世,病痛折磨著她老人家,臥床七年,一米六五的個頭,只剩下四十幾斤,令看過她的所有親人心痛不已。長歌當哭,我為她的靈魂祈禱,希望早日遇上外公、外婆、大舅,一家人在另一個世界相聚,找到新的歸宿。
提起大姨媽總會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“圓規(guī)”,高高的個子,細細的兩條長腿,只是沒有“三寸金蓮”的小腳,風風火火,性格爽快。她梳著一成不變的發(fā)式,總會用幾個小發(fā)卡把頭發(fā)別在兩側,寬額頭,小眼睛,慈眉善目,看起來很像外婆,一身粗布衣服,腰間總是系著圍裙,屋里屋外忙著永遠干不完的活計。四十五歲以后,我們經(jīng)常看到她吃下大把的止痛片,因為她說頭疼。
大姨媽為人誠實、勤勞樸實、性格溫和,寧愿吃虧也不愿占得一絲的便宜,所以深受鄰里的喜愛,她與母親的姐妹情深更是遠近聞名的。記得小時候,外婆一直跟著我們一家住,可是外婆病重的最后時光卻是在大姨媽家度過的,因為那時我們家的孩子還小,母親工作很忙,最重要的是我們住在三樓,外婆已經(jīng)不能走動了,上下樓都成了一件很艱難的事,每周可能都不能保證外婆曬一次太陽,大姨媽毅然辭去了唯一一份在公社繡花的工作,把外婆接了去。一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外婆;二就是讓她妹妹——我母親安心工作,雖然她已經(jīng)被任命為繡花班班長,可她認為在市內(nèi)重點小學當教師的妹妹工作更重要。大姨媽照顧外婆是精心的,每天都會把外婆背到院子里曬太陽,火炕上最熱的炕頭鋪上厚厚的褥子,留給外婆住,勤洗、勤換、勤翻身,臥床一年的外婆沒有患上一點褥瘡。對外婆的飲食,大姨媽更是細致之至,經(jīng)常包些小餛飩、小餃子給老人家。她對外婆的愛影響著身邊每個人,她的孩子們成了最孝順的外孫、外孫女,當護士的大表姐就成了最 好的幫手,其他人包括姨父、表姐、表哥們都自動自發(fā)地為外婆做一切可以做的事,鄰居們也常常會到家中探望外婆。我們每次去看外婆,外婆總是穿著干凈整齊,頭發(fā)一絲不亂在后面打著個髻,雖已不能說話,卻也面色紅潤,氣息平和。外婆走的時候很安詳,我們都知道是大姨媽一家的功勞。可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,二十年后大姨媽與外婆得了相同的病,同樣的臥床不起,生命的輪回讓人多么感嘆啊!大姨媽與母親同一天生日,年長兩歲,因為母親有文化,是城里重點小學的校長,家里大事小情她均與母親商量,所以母親自然成了大姨媽的主心骨和依靠,母親也心甘情愿、竭盡全力地提供一切幫助。母親常常念叨:你大姨為了這個家奉獻了一切啊。大姨媽自小聰明伶俐,讀過兩年書,所有成績?nèi)渴菨M分,后來因為外公帶一家人來東北,把她留在山東老家與剛剛過門的大舅媽作伴兒,當時家里拮據(jù),也就不能再繼續(xù)供她上學讀書了,從此便輟了學。等到大姨媽從山東老家到東北來時,已是十九歲的大姑娘了,讀書的事只好作罷。后來又聽從父命,嫁給了憨厚老實的礦工——我的大姨父,那時礦工收入要比其他人高些,這樣就可以讓弟妹們安心讀書了。為這事母親現(xiàn)在還埋怨外公,說他貪圖小利,耽誤了大姨媽的前途,因為曾經(jīng)有一個英俊瀟灑的書生也追求過大姨媽,那人后來搬到城里去了。可母親還是特別尊重大姨媽和大姨父,逢年過節(jié)就會帶我們?nèi)胰巳グ萃麄儯瑥奈撮g斷,直到今天,我們家還保留下這個習慣,兩家人把正月初三訂為相聚之日,大姨媽在世時,每到這一天她都會提前準備很長時間,平日里不舍得吃的好酒好菜都拿出來,張羅一大桌,大姨夫早早起來,會到路邊張望很多次,或差遣兒子到公交車站接我們,只要我們一到就會滿面春風,神采飛揚,在鄰居面前特別提高了嗓門:他二姨來了,他二姨父也來了,咱日子過得就是一個和睦。為了能讓沒有出過一次遠門的大姨媽外出見見世面,92年寒假,母親帶著大姨媽和我,一起去廣州探望小姨媽。路過北京時哥哥的同學請我們吃剛剛在中國開業(yè)的麥當勞,大姨媽說怎么好像沒吃飽,還不如吃點兒大米粥實惠;在廣州小姨媽帶我們?nèi)グ滋禊Z賓館喝茶,大姨媽說看來穿這身粗布衣服與這里的環(huán)境還真不相配,我們當時都笑了。可她與小姨媽家中的表哥打起麻將時,卻一點都不含糊,常常以小贏結束“戰(zhàn)斗”。大姨媽家安在郊外的礦工家屬區(qū)中,一個比停車位大不了多少的前院,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后院,兩間很寬敞的穿堂草屋,火炕,外加一間廚房,房子的后身搭建了一個戶外小茅廁,幾十年不曾改變。只不過茅草屋屋頂后來換上了瓦片,灶臺貼上了瓷磚,盛水的大缸被自來水替代,但房間的結構始終未變。大姨媽在這里度過了她平凡的一生,生養(yǎng)了兩男四女,帶大了5個外孫、孫女,如今外孫、孫女有的已談婚論嫁,最小的也已上初三、在那個困難的年代,大姨媽普通簡陋的家是我童年的安樂窩,是我寒暑假最愿意去的地方。那里可以找到輕松自在的生活,那里可以找到眾多純真、憨厚卻又聰明的玩伴,冬天我們坐冰爬犁,東家串到西家,聽著評書,打著撲克;夏天跟著表姐們到河里洗衣服,腳踩在河水中,暢快極了。大姨媽家的美味就更多了,烤紅薯、烤玉米,香嫩可口,后院架子上的旱黃瓜甘甜爽脆,大姨媽的手搟面筋道細嫩,自家的雞蛋炒出來泛著誘人的金黃,大姨媽上山采的松蘑真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。最神秘的要數(shù)北面窗子下的大柜子,總是鎖著的,大姨媽有時會從里面拿出些點心給我們,可那串鑰匙她卻總是掛在腰間,因為家里人口多,所有物資不能敞開供應。小表姐總是在大姨媽忘了鎖上柜門時下手,我們就仿佛得到了戰(zhàn)利品,鎖上里間屋的房門細細品味不多的點心,然后開懷大笑。一切歷歷在目,數(shù)也數(shù)不完,說也說不盡,溫馨的往事如過眼云煙,讓我記住那清貧卻溫暖的年代。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。童年一切的美好記憶,都化作永恒,在春風里,在枝葉間,刻進了我的心田。抬頭仰望星空,仿佛有一雙眼睛一直默默地注視著我,如母愛般的關懷,令我的心靈長久地得到安寧。有一天我們還會相見,到那時,讓我們張開臂膀彼此擁抱,相互寒暄,坐在一起拉拉家常,敘敘別來無恙,我親愛的大姨媽!